圆缺,是月球盈匮的天体运动,也是人间聚合离散、永恒缺憾的象征。
专辑以十首歌来描绘人降生世界后,即了一段如“圆缺”在光与暗之间循环复返的旅程,然后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,不同的故事情境中,经历了伤痕与幸存、压抑与渴望、爱与恨、脆弱与依赖、生与死、圆满与缺憾等共同的生命课题。
继《水逆》探索人渴望与人交流,与世界产生连结,因而产生学习语言本能的沟通主题,又历经两年穿梭于不同创作及表演身份的沈潜后,郑宜农再次回归音乐,持续以声调丰富,语气变化细腻的台语,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面目,尝试在人类永恒的追寻与失落中,寻找一种面对生命中缺憾的态度。
专辑听感上首度大胆尝试各种当代丰富多元的电子曲风类型:包含流行、民谣、舞曲及氛围音乐等,搭配带有实验性的电子即兴声响,试图构筑一个打破台湾听众对于台语流行音乐既定想像的声音场域。
《圆缺》不仅是一张专辑,它是一本诗集也是一出独白。
或许生命的缺憾正源自于:“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以语言传达自身感受给他人”,因此《圆缺》也是一场创作者透过影像、文字与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的“共感”实验,以此尝试著去接近,因为难以言说而形成的缺憾与感伤。于此近一步往语言所无法触及的神秘之地走去。
我们,可以在通往语言边界的路上,彼此相伴一段。